发布时间: 2017-6-19 文章来源:
绿化山区 经营山地
——解放思想、更新观念、优化环境大讨论系列评论之四
俞平
时光回溯,新闻回放。
1982年7月13日,《榆林日报》第一版:横山县杜羊圈大队植树造林、修田治水、畜牧养羊,走上了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。新闻中有一组数字:全村养羊5360只,人均1只多;水浇地不足1000亩。
2016年,杜羊圈村羊子年饲养量4万余只、存栏2.1万余只,人均纯收入1.6万元,养羊收入占到75%;水浇地3200亩,水平梯田、坡地、沟坝地面积达8000多亩。
35年里,杜羊圈村沟、梁、峁、坡、洼整体规划,山、水、田、林、路综合治理,以林促牧、以牧促农,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。1958年周恩来总理颁发签名的“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”奖状依然珍存,先进没有落伍。山区农业,需要持之以恒,需要久久为功。
榆林南部六县面积占全市国土22%,人口占38.1%;山区面积占全市51.2%,山区人口占61.7%。南部六县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,山区是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
但辩证地看,第一轮退耕还林使得南部山区生态得到较好修复,第二轮退耕还林鼓励大力发展经济林,政策支持生态、经济效益兼顾;南部山区地形复杂,但特殊的地理、气候、环境正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优势所在,产出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;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、土地确权、“三权分置”,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;《人民日报》以《山区农业有奔头》为题报道的子洲实践多有经验可以借鉴,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成为共识。经营山地,正得其势,正当其时。
经营山地,必须要因地制宜利用好土地资源。杜羊圈经验证明,不断巩固生态基础,才能增加发展资本。要坚持生态优先,对不适宜种植的陡峭坡地要坚决退下来,适合栽植生态林的必须恢复自然植被,维护好生态安全,确保退耕还林政策红线不突破。对坡度平缓山坡地、撂荒耕地和窄幅梯田,要结合水利水保、国土、扶贫等项目,通过机械作业和细碎化整治,拓展为宽幅梯田,并配套安装滴管或者喷灌等水利设施,改造为高标准农田,为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,为宜林则林、宜果则果、宜牧则牧发展产业做好准备。
经营山地,必须要找准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。同是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,同是吕梁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,但要考虑到地形地貌差异,考虑到区位、交通、产业的条件基础不同。要结合市委十大战略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县情认识,发掘自身优势,选准主导产业,如山地苹果、核桃、中药材等产业的发展规划;如传统的红枣、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品种改良、品质提升研究等。要坚持实事求是,既讲实际效果又讲前瞻谋划,让一县一业、一村一品的特色路子越走越宽,最终实现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、农村美丽、生态提升的有机统一。
经营山地,必须要利用好脱贫攻坚的政策机遇。基础设施“瓶颈”制约山地农业发展,公共服务落后致使山区人口离乡进城,是造成“地难种”“没人种”的两大主要原因。当前,中省脱贫攻坚的政策密集度高、优惠力度大,这是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基础条件、提高重点村镇集聚人口能力、实现脱贫攻坚与建成全面小康自然结合的良好机遇。要围绕美丽乡村、产业发展、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配套推进田、水、电、路、讯、房、厕等基础设施建设,带动农村发展条件全面提升;要继续优化农村中小学、乡镇卫生院、农村幸福院、文化活动室布局,改善条件,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,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共享,留住农村人口,培育职业农民。
经营山地,必须要用现代农业理念指导实践。现代农业基本要求就是用产品的规模化、标准化对接大市场。经营山区,把山区特色农产品推向大城市、大市场,就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构建与其相适应的支撑体系。要构建产加销研为一体的组织化体系,延长产业链条,降低市场风险,提高农业附加值。要构建区域、企业、产品三类品牌各具特色、相互补充的品牌体系,凝聚品牌价值,提升榆林农产品影响力。要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,用安全、生态的农产品赢得市场。要培育农业新业态,借助沿长城遗存、黄河峡谷“两带”,以旅游为纽带,拓展农业新功能,打造一大批田园综合体,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。要打破政府部门条块分割壁垒,整合项目、资金等资源,力求取得1+1>2的效果。